来源:互联网作者:[db:作者]2022-08-07 00:00:00
预期可带动1万亿元以上的新增基建投资
会议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稳住经济大盘、稳就业保民生有效助力。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有利于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条件下,更好发挥引导作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银行存贷款在规模和结构上更好匹配,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
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财政和货币政策联动,中央财政按实际股权投资额予以适当贴息,贴息期限2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抓紧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业内人士分析称,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实际上是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驰援基建的后续筹资手段。
6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一揽子政策措施做出具体部署,提出“对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要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并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对接机制”。
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颜色对记者表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是为发放8000亿元基建贷款筹措资金。筹资渠道或包括发行金融债券、向央行申领PSL(抵押补充贷款)资金、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等,预计PSL或将重启。
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介绍,实际上早在2015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农发行就曾向邮储银行(601658)定向发行3000亿元专项建设债券,用于补充地方建设项目资本金,中央财政按照专项建设债券的90%给予贴息支持。
任涛表示,本次推出的3000亿元专项金融债,对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政策性银行可以帮助实现定向调控的目标,促使更多基建项目达到向商业银行融资的资本金条件。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适度加大政策性、开发性政策工具并不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会发生转向。政策性银行融资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并补充项目资本金,有助于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保障重点项目融资。
周茂华表示,当前国内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二季度以来,国内经济遭遇内外多重因素冲击,需要适度加大基建补短板力度,促进就业与内需恢复,充分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确保宏观经济大盘基本稳定
实施一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会议指出,以工代赈受益面大、带动效应强,能为群众特别是农民工、脱贫人口等规模性提供务工岗位,支持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进而拉动消费特别是县域消费,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举措,要加大实施力度。一是政府投资重点工程要在确保质量安全等前提下,能用尽用以工代赈。二是在重点工程配套设施建设中实施一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由原规定的15%以上提高到30%以上。三是在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各环节明确以工代赈任务要求,督促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
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此次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的主要特点在于实行以工代赈,提高以工代赈比例,用扩大投资解决因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带来的就业困难,运用投资实现农民务工就地消化、就地增收并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让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带来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会议强调,我国交通发展成就显著,但交通网络人均密度仍然较低,要加大补短板投资,带动就业和消费增加,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年内再开工一批国家高速公路联通、省际公路瓶颈路段畅通、内河水运通道建设、港口功能提升等工程。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利率贷款。
张依群认为,面对今年疫情冲击大、就业难度大、农民增收难等问题,国家继续加码基建投资,年内再开工一批高速公路联通、内核水运联运等工程项目,用投资增量稳住经济大盘,用打通交通运输堵点破解物流运行不畅,用提高物流转运效率扩充经济总量,从而实现投资、就业、增收、消费更大收效。
选择部分高水平医院开展提升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
会议指出,要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依靠改革创新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更好保障群众健康。
会议决定,选择部分高水平医院开展提升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在落实科研自主权、薪酬激励、科技成果所有权和收益使用分配、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5方面,采取与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的同等政策,特别是增加临床和转化研究经费,简化科研和经费管理审批、报表等。同时支持研究平台基地建设。要保障群众看病就医基本需求,对急危重症等患者医疗机构不得推诿拒绝。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对滥用赋码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高水平医院要瞄准国际先进提高服务水平,发挥优势带动基层医院和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让更多群众受益。
我们将致力于为您提供最新的财经资讯以及股票基金新闻,了解更多财经新闻资讯欢迎关注腾赚网。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做购买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